自润滑轴承是指用自润滑材料制作或在材料中预先加入润滑剂,在工作时可以不加或长时期不必加润滑剂的滑动轴承,又被称为“无油轴承”。自润滑轴承可分为复层类、单层类、其他三大类:随着自润滑轴承行业的发展,自润滑轴承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材料不停地改进革新,产品的种类也逐渐丰富。依照产品结构和制造材料的不同,自润滑轴承可划分为复层类、单层类、其他三个大类。
国家政策扶持国产高端轴承发展。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指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轴承协会随后发布《全国轴承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计划轴承行业“十四五”期间主营业收入达到2237-2583亿元,年均增速保持3%-6%,完成8种高端轴承标志性产品攻关。预计未来在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下,我国轴承行业将获得较快发展。轴承制造商将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轴承产品的精度、性能、寿命等关键技术指标,缩小与国际汽车轴承制造企业的技术差距,实现高端轴承的进口替代,为自润滑轴承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自润滑轴承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自润滑轴承的制造技术起源于英国。20世纪50年代PTFE(聚四氟乙烯)在英国开始作为轴承材料来,铜粉烧结工艺也取得了突破。1956年,世界上第一个PTFE以钢板为支撑的内衬自润滑DU轴承投放市场。20世纪60年代末,自润滑轴承开始步入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应用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自润滑轴承制造商向法国、德国、获得了技术许可,这促进了世界自润滑轴承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并逐渐进入了所有机械制造领域。近年来全球自润滑轴承市场总体呈增长态势,2022年全球自润滑轴承市场规模超过70亿美元。
自润滑轴承的应用场景范围十分普遍,涉及到机械、电力、冶金、钢铁、化工矿山、造船、飞机、汽车、机床等多个行业。它适用于从高速到低速的各种工况环境,从高温到低温也都可以胜任。尤其是在高温和低温度的环境下,自润滑轴承的耐受性能更好,可以正常运作,大幅度提升了机器设备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和可靠性。自润滑轴承行业市场规模及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中国自润滑轴承市场规模约为139.95亿元,行业产值约为137.18亿元,2017-2022年期间CAGR分别为11.87%、12.97%。
自润滑轴承行业上游最重要的包含铜材(铜卷(板)、铜粉、铜坯料)、钢材(钢板、钢卷)及高分子材料(PTFE、POM、PA、PI、酚醛树脂、PEEK 等)行业,上业发展成熟,目前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价格体系较透明,产品供应量充足。下游以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为主,此外还包括模具、轨道交通、塑料机械、食品机械、液压元件等普通工业,以及核电、风电等具备极大发展的潜在能力的新能源行业。
汽车制造业是自润滑轴承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实现小幅增长,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
国内自润滑轴承行业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梯队,国产龙头奋起直追。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国际巨头经过多年技术与品牌沉淀,目前仍占据国内的高端市场,位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为国内自润滑轴承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代表企业有长盛轴承等;第三梯队为国内自润滑轴承领先企业,代表企业有双飞股份等国内企业,产品价格具备竞争力,具备较好性价比。
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5年,目前,公司已成为专门干自润滑轴承及高性能聚合物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涵盖自润滑轴承、低摩擦副零部件及相关精密铸件,覆盖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建筑机械、轻工机械、高速高精数字控制机床、核电等下游应用,并出口欧美、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长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自润滑轴承国产龙头。
滑动轴承特别是自润滑轴承因其用途不同,存在多品种和多规格产品。不一样的种类的滑动轴承对热处理水平、车加工精度、表面解决方法、生产装置自动化程度以及制造工艺等要求不同,因此现有的滑动轴承企业基本专注某一专门领域或细分市场。国际轴承行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稳定的专业化分工,国际轴承巨头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领域组织专业化生产。如专门干自润滑轴承生产的美国 GGB 公司、日本Oiles公司等。未来国内滑动轴承生产企业将进一步明确产品定位,走专业化分工道路,做强做精细分市场,实现规模效应。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与研究、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