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岁末的武汉,寒气逼人。但在武汉梅曼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热闹非凡。
该公司生产的千瓦级工业光纤激光器系列新产品成为客户竞相追逐的“香饽饽”,产品还没下线,就引来一阵“哄抢”。
紧俏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让董事长许昌云百感交集。凭借煤矿产业起家的他,刚刚完成了一次艰难的转型。
帮助许昌云成功转型的正是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搭建的产研合作平台。在这里,许昌云结识了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专家和尖端科技。经过几年的学习,昔日的煤老板摇身一变,成为光纤激光器领域的专家。
也是在今年7月,许昌云带着印有“中科梅曼”标识的精密激光加工设施,作为全国激光加工行业的唯一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家高新区20年成就展”,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等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像许昌云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产研合作的若干项目里并不鲜见。
2010年4月,面向湖北省产业体系调整升级带来的日渐增长的科技需求,湖北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决定在湖北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介绍说,院省共建产研合作的平台,就是要“打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的价值链,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中的关键作用”。
然而,产研合作究竟如何破题、如何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用实际行动去回答。
经过几番讨论,中科院武汉分院基本明确了“以企业的需求为牵引、以产品为目标导向”和“企业作为投资的主体、受益和风险承担的主体”的项目评价与筛选原则。
两年多来,中科院武汉分院的工作人员先后深入武汉东湖高新区、襄阳、宜昌、黄石等地的150余家企业走访调研、了解需求,同时组织中科院30多家研究所与公司进行专业项目对接,促成省院项目合作137项,解决企业需求130项,并从中遴选出光电、生物、先进制造等领域的42个项目进行了重点支持。
这批以企业为主体、布局于湖北产业发展需求的项目,纷纷在荆楚大地上落地开花,武汉梅曼、高德红外、中科创新、烯王生物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在院省合作平台中脱颖而出。
喜讯首先从武汉梅曼科技有限公司传来:通过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合作,该公司一举打破国外在大功率光纤激光器领域的技术垄断,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模1000瓦工业级光纤激光器,多项指标超过国外同行业巨头阿帕奇公司。
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激光器不同的是,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一直饱受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困扰。一旦国外供货商技术封锁停止供应,后果就不堪设想。
经过中科院武汉分院的“牵线搭桥”,高德红外公司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成功“联姻”,合作研制量子阱红外探测器阵列原型组件。
据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张宝顺介绍,该项目将充分的利用苏州纳米所在材料基础和芯片前端技术上的优势与高德红外公司在后道封装和系统应用上的优势,研发制备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红外热像仪,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红外技术事业的飞速发展。
目前,高德红外公司已投资1200万元,计划总投资2300万元,用于解决一系列关键的技术难题,实现该探测器产业化应用。
分析人士预测,项目完成后,仅红外探测器芯片元件就能轻松实现5000万元以上的年产值,如果将这些探测器组件用于高德红外公司生产的高性能红外热像仪系统,其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
谈到中国的光电产业,坐落在武汉东湖之滨的烽火科技集团无疑是一面旗帜。在中科院与湖北省产研合作的布局中,烽火科技集团不仅合作项目多,且形式多样,开创了产研合作的新模式。
烽火科技集团董事长童国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省院合作项目打破了固有的扶持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直指产业化最薄弱、最关键的环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在一批科技项目合作的基础上,目前,烽火科技集团正计划以风险投资、成果注资、专利融资等形式,从所有的领域拓展与中科院的深度合作。
童国华说,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慢慢的变快,产品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集成、交叉和融合,这种强度和速度对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压力很大,也没有一点企业能仅靠自身来建立覆盖广袤的研发技术团队,只有采取与科研院所开展科学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企业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据介绍,投入光电产业的院省合作项目扶持资金,均达到百万元以上,带动了相关企业10倍以上的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引领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如湖北宜昌东方微磁科技公司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一同研究的“集成磁电子器件若干关键工艺技术探讨研究”项目,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效应可达数十亿元以上。
在武汉东湖开发区,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和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产业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这里将建成国内首条中高端自动检验测试设备生产线。
据介绍,超声波衍射探伤检验测试仪能够在不损害、不影响被检对象性能的前提下,检测其中是不是真的存在缺陷。此前,该仪器一直为美、德、加等国垄断,中国进口一台动辄花费百万元。
当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实现了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时,国外产品的价格,当天即降到30万元至40万元。
“我们就是要挤掉国外厂商的高利润。”据中科创新总经理田建新介绍,如今,在中、低端超声波检验测试仪市场,由于产品几乎无利可图,国外厂商逐步淡出这一市场。中科创新却凭借着低成本优势迅猛崛起,占据了国内超过4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该细分行业的龙头老大和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一系列产品畅销大江南北。
同样是在院省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武汉物数所和中科开物技术有限公司携手,进行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工程化开发。
目前,该项目建设资金总概算为4200万元,面向测试市场,已完成核磁共振谱仪样机的研发、测试,并生产出样机提供给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家用户试用。
据公司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年产20台套高场核磁共振谱仪的规模,预计可为社会企业新增年销售额7000万元左右。
湖北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其产业体系有着特殊性,以重工业为主。对此,中科院将合作的目光聚焦在武船重工、国电南瑞、武钢等大型国企。
经过几轮调研与接洽,武船重工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合作,开展了“长寿命高比压水润滑轴承”项目,研究以水代替油作为润滑介质,规模应用于常规船舶的艉轴、水泵、水轮机等工业设施上。
武船副总经理胡德芳介绍说,航行在长江上的船只几乎以油润滑轴承为主,每年向长江排泄数千吨润滑油,造成了极大的污染。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油润滑轴承终将被水润滑轴承所取代。因此,水润滑轴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武船重工对中科院的尖端科技越来越信任。双方在船用钛合金、密封材料、涂料、矿用安全救生舱、钢结构桥梁等多个领域,已开展广泛合作,并与沈阳自动化所一起,争取到了公司的首个国家“863”计划项目。
胡德芳和记者说,与中科院合作交流越深入,越感觉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脱节的严重,产研合作的愿望也越强烈。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是成系统的,几乎涵盖船舶工业应用的每个方面。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建立了高技术船舶制造创新中心,并一同申报了国家船舶产业化工程基地。
在与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项目中,虽然有关产品还未问世,但是项目呈现出的喜人态势和广阔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足以让院省双方振奋不已。
目前,院省双方已投入数百万元,用于支持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与苏州纳米所、金属研究所合作,开发由碳纳米管改性的铝合金材料电缆,替代现在普遍的使用的钢芯铝绞线。
武汉南瑞副总经理张启明介绍说,截至目前,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出的高强型合金材料强度已达751兆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远超德国拜尔公司的710兆帕,但质量仅为钢的三分之一,导电率相比钢芯铝绞线%。
张启明和记者说,该项目面向电力行业的实际的需求,充分的利用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的技术积累,进展喜人,已经被确定为武汉南瑞整合后的3大重点产业方向之一,一旦突破将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级生物城正拔地而起。锁定这一新兴战略产业,中科院与湖北省共同发力,助推研究所与企业对接,众多落地转化的成果带动了一条条产业链的兴旺。
武汉烯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就诞生于此。作为国内首家将花生四烯酸(ARA)实现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武汉烯王公司慢慢的变成了该产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是国内奶粉添加剂细分行业龙头企业。
项目成功的秘诀,除了本身“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技术优势之外,还有双方对市场敏锐的判断以及长达20余年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在董事长易德炜看来,这支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团队成功破解了技术工程化和产品国际化的难题,既解决了国家的资源需求、促进了民族婴幼儿饮食业的科学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又推动了微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食品工程等学科领域的交叉发展,有力提升了我国生化工程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目前,公司产品先后在100余家婴幼儿食品企业中应用,新增效益52亿多元,并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烯王公司与中科院等离子所一起,将目光转向了“离子束高产DHA藻种选育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DHA俗称“脑黄金”,是动物和人体必需脂肪酸中最珍贵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推动湖北地区现有鲫鱼养殖品种更新,向市场提供既高产又环保的鲫鱼新品种,中科院水生所和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武汉三多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一同承担“异育银鲫中科3号高效生态养殖”项目。
“中科3号”从武汉东湖起程,现已“游”向全国。仅在湖北,这一鲫鱼新品种给本地合作企业和渔民带来的经济收益,累计超过了20亿元。
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多年健康养殖的实践探索,即水生所提出“既养鱼又养水”的生态养殖模式。该所研究员李钟杰介绍说,在秭归县峡口镇境内香溪河流域,水生所进行的增殖放流、控制蓝藻的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河段已连续3年未暴发蓝藻水华,当地渔民的捕捞量增加10倍以上。
据了解,水生所已与三峡总公司合作,拟从生态渔业的角度解决生态环境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期已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
院省产研合作不仅有尖端科技的产业化实践,更有实实在在的惠民项目。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驯化的具有保健功能的养生蔬菜,已成为时下武汉市民的新宠。紫观音、黄秋葵、血红菊等品种不仅口感好,还有着丰富的营养成分。
武汉植物园研究员王庆和记者说,该园于2010年开始与湖北武汉、随州、广水等地的企业合作,实施华中地区特种功能蔬菜的产业化推广,目前进展十分顺利,累计种植培养面积已达约15万亩。
数据表明,2011年,中科院在湖北合作项目共为公司实现出售的收益53亿元,有力促进了企业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湖北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